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农业强县,必须充分发挥乡村人才的作用。为有效破解在乡村振兴中人才的“供需矛盾”,延寿县委研究制定《延寿县乡村人才振兴2023年工作方案》,坚持从“引、育、用、留”四个环节入手,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推动乡村人才济济,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拓宽渠道“引人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引进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坚持多渠道人才引进,在聚才引智上下足真功夫,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源源不竭”动力源;建立“柔性引才”机制,打破地域、户籍、身份等壁垒,通过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丁香人才周”等公开招聘形式,广泛招聘乡村振兴人才。2022年,累计招聘乡村人才307人,有效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短缺燃眉之急;紧盯在外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延寿籍人才,实施“人才吸纳·报效桑梓”计划,为人才调动开辟绿色通道。收录意愿返乡人才信息65份,成功引进4名人才返回延寿县工作;聚焦在校应届大学生,组织开展“返家乡”大学生实习实训活动,引导186名大学生到党政机关、龙头企业和乡村两级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实践锻炼,不断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新活力。精准施策“育人才”。坚持从待业大学生、退役军人、乡贤能人等人群中发掘和培育“土专家”“田秀才”,夯实乡村振兴“原动力”。以高素质农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等本土人才为重点培育对象,创新多层次、多形式培训模式,通过职业认证、定向扶持和社会保障强化政策激励。完成农民培训7242人、基层技术骨干培养1407人,农村“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人才总数达2000人;积极与东北农大、东北林大等省内重点高校合作,选派74名科技特派员“上山下乡”,传授产业经营、防灾减灾、市场营销、运输仓储等实用技术,结合特色产业,在优质粮食、果蔬、现代畜牧、水产、农机等方面开展技能培训,为农户贴心服务300余次;在全县致富能手、退役军人、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大学生等不同类型人才中选树典型,激发乡土人才使命感和责任感,开创人才典型“传帮带”新局面。各尽其能“用人才”。坚持干部任用“德能”并重,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从乡村发展实际出发,注重发现选拔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本土大学生、退役军人、村医村教、社会工作者等群体中的优秀人才,不断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讲课讲学、项目合作、决策咨询、智囊顾问等多种形式,让各类人才为我所用,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建立健全人才储备库,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目前,全县储备各类人才达到1331名。其中,党政人才386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8人、农村高端实用人才63人、文体艺术人才23人、高技能人才841人,进一步筑牢了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创优环境“留人才”。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政策待遇、生活保障、社会环境等不同角度下功夫,确保各类人才工作顺心、生活舒心、发展安心。制定出台《延寿县人才振兴发展具体政策措施(试行)》,打造实训平台,鼓励创业就业,为乡村人才发展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让优秀人才被认可、有归属、有地位;在安家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保健医疗等方面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搭建人才服务“后勤保障站”,真正体现对人才的礼遇与关怀;加强电视、网络、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随着天气转暖,乳山牡蛎到了繁殖期。最近,乳山市水产研究所原所长孙坤言一直穿梭于养殖户间,为他们提供免费的牡蛎养护咨询。退休多年,孙坤言仍然活跃在牡蛎养殖一线,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围绕牡蛎养殖向渔民开展技术改进义务指导,推动产业增产增收。在威海,像孙坤言这样心系产业发展的老同志不在少数。为充分发挥老同志优势,凝聚发展力量,威海市委老干部局牵头成立了“银龄人才续航驿站”。驿站成立两年来,广泛吸收各领域老干部专家人才,为发展经济建言献策、创新赋能。今年,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大局,全市老干部工作部门进一步树牢“大抓经济”的鲜明导向,广泛搭建载体平台,组织老干部专家人才“大显身手”“各显神通”,积极发挥余热为经济发展赋智、为基层治理赋力,为威海探路共同富裕先行区贡献力量。驿站到底该如何建、人才从哪来?威海市委老干部局工作人员走访科技、商务、高校等部门单位,深入各基层社区,尽可能掌握老专家的信息。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才接受、认可并加入“银龄人才续航驿站”。截至目前,威海市在市委老干部局设立了1处总驿站,并依托区市、功能区、高校等设立了9个分驿站,同时协助具备专业特长的老专家、老干部建立了100多个工作室或示范基地。当下,全市驿站银龄人才库包含党建研究、高质量发展、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红色基因传承五大领域的168名老干部、老专家,极大发挥了银龄人才的优势作用。依托“银龄人才续航驿站”平台,“银龄人才”集中在经济发展、基层治理、红色文化等领域发挥作用,老同志们走进企业开展技术帮扶,深入基层调研为政府建言献策,不断为经济发展赋能。怎样让威海留住更多游客?“银龄人才续航驿站”专家顾问团团长张剑从市政协退休后便为此到处奔走。基于长期调研,他向市文旅局提出两条提升威海精品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均被文旅部门采纳并实施具体整改措施。此外他还围绕千里山海公路资源整合、红色资源深度挖掘、民宿资源规范优化等课题开展调研100多次,截至目前形成专题调研报告12份,有效推动了相关工作落实。在资源整合上,市委老干部局组织各区市、功能区、高校与老干部志愿者协会、外国专家驿站等共建共享共用,提高场地使用率和服务人员工作饱和度。同时,创建银龄人才续航驿站示范站点,给予适当奖励补助,进一步激发老同志奉献积极性。“今年我们调研发现,‘银龄人才’对接服务企业还缺乏更精准的途径,我们会继续完善老干部人才与企业的对接交流平台,服务更多有需求的中小企业。”市委老干部局相关负责人说,他们还将召开“全市离退休干部助力大抓经济工作推进会”,提升“银龄人才续航驿站”社会影响力,带动更多老同志发挥更大作用。
为拓展乡镇基层农业技术人才职称晋升空间,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委聚焦乡镇农业服务机构农业技术人员,联合印发了《重庆市乡镇农业服务机构农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办法》(以下简称《双定办法》),建立了我市基层农业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制度,通过增设定向岗位,设置定向条件,畅通申报渠道三方面重点举措,打破乡镇农业技术人才高级职称天花板,为进一步激发乡镇(含街道,下同)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造活力、扎根基层,提供了制度支撑。重庆市农科院专家指导巫溪县红池坝幼龄茶园定型修剪目前我市共有乡镇农业技术人员9000余人,多数乡镇农业服务机构因规格低、人数少,过去无法设置副高级岗位。为鼓励和引导更多人才扎根基层、服务乡村,市人力社保局、市农业农村委在广泛调研、全面征求意见基础上,结合我市乡镇农业实际制定出台了《双定办法》。提高基层农业服务机构专业技术最高等级岗位设置,新增设置“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职称岗位,最高可评聘专业技术副高五级岗位,与原有政策相比,有大幅上升。同时支持全市乡镇农业服务机构按照不超过本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总量3%增设定向高级岗位,其岗位结构比例单列,专项用于聘用取得“定向评价”职称的乡镇农业服务机构人员。乡村人才振兴——农业专家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职称评价,看的是业绩成果,评的是技术水平,对于常年奋战在基层一线的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而言,田间地头是他们挥洒汗水、展现才智、实现价值的舞台。《双定办法》更加看重田间地头的工作实绩、实效,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等的推广应用情况作为重要评价依据,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建立与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工作实际与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评价标准条件。乡村人才振兴--农业专家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值得注意的是,“双定”副高职称是在正常职称评聘渠道外,专门面向全市乡镇农业服务机构在职在编的农业技术人员,单独开展的定向职称评聘。取得“双定”副高职称后,在乡镇农业服务机构继续服务满5年以上,且符合正常职称申报评审条件的,可在岗位结构比例内转评为同系列副高级通用职称,转评前后的任职年限连续计算。引导人才服务基层的同时,构建了科学合理的优秀人才成长、流动通道,尊重人才发展现实和客观需要。